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23年9月,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分别从信念之维、德行之维、学识之维、态度之维、情感之维、境界之维六个方面,集中展示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为新时代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实践指引与行动路径。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践行教育家精神,才能发挥其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助推作用。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信念之维。中国人自古讲求“家国天下”,国家发展的“大我”与个体发展的“小我”之间相互映照,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特色。而教育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塑造着一代代人的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国家栋梁之材的培育者。所以,教师不应仅仅把教育看作谋生的职业,而应时刻牢记自身担负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将教育工作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将实现个体价值的“小我”凝聚和升华成国家繁荣富强的“大我”。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德行之维。在中国人心中,教师这一群体一直有着崇高且特殊的地位。中国自古以来就将“师”与“天地君亲”放在同等地位加以尊崇。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也是社会风气和道德的影响者、塑造者。教师的言行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此,广大教师应牢记职业使命,时刻注意并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塑造新时代教师的美好形象。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学识之维。教师职业具有创造性特点,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天赋秉性、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教育机智”,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意外”情况,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激发其内在潜能,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态度之维。当前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个体要想实现自我发展,必须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教师应积极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和实践,坚持知行合一。同时,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善学善用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拓展自己的事业边界,丰富知识储备,为国家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情感之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把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纵观我国从古至今的教育家,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对教育事业怀着深深的热爱,也正是这种热爱驱使他们对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坚持教育初心不仅是职责所在,也是教师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保持一颗热爱的心,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平淡和琐碎中坚持下去,也才会永远保持着教育的温度和教学的活力。因为,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境界之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强烈的天下意识,从《礼记》中的“天下为公”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当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人一直以全球利益为己任,展现出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精神。在当前全球化与民族复兴的交汇点上,教育强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作为这一进程的关键因素,既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也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责任感,推动人类文明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西南民族杂居区教育发展路向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BMZ080)
编辑:邱晨 编审:廖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