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者风范

徐丙垠

最美教师
作者:崔文斐、王潇伟 来源: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4-09-04

徐丙垠,男,1961年9月生,1991年7月参加工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院长。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本心,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为我国电力系统培养优秀硕士、博士人才100余名,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率领的团队获首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热心教育事业,捐资设立“科汇奖学金”,连续16年为600余名研究生发放奖学金300余万元,捐资500万元建设学校“智能研究中心大楼”,作为学科带头人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劳动模范,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40余项,牵头制定了IEC61850国际标准,是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



奋力书写科技报国的生动实践


他是90年代山东省海归创业第一人,开创了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加快成果转化的历史先河;他是山东理工大学第一个“两栖教授”,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他以科研反哺教学,用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经验打造互动式课堂,带领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从工程师到企业家,再到“两栖教授”,徐丙垠用30多年时间,书写了科技报国的生动实践,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


勇闯创业之路:从6万元到3.6亿元


198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博士的徐丙垠,作为中英联合培养博士生进入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学习。留学期间,他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利用故障产生的暂态电流行波进行线路故障测距”的论点,研制成功电缆故障测试装置。同时,他发现英国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非常强,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速度非常快,而当时我国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当他回国探亲时,了解到自己研制的测试仪正是国内亟需,于是,萌发了回国创办高科技企业的想法。

毕业时,徐丙垠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谢绝国外企业的高薪聘请,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祖国,开始了他科技报国的实践之路。

1991年,在淄博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集资6万元,创办了淄博市第一个民办科研企业——淄博科汇电力仪器研究所,1993年改制为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总是筚路蓝缕。当时公司只有他和两个兼职的助手,如果要用电脑只能跑到区政府去借,需要打印就去母校找老师帮忙。白手起家的艰难,徐丙垠总是一带而过。他研发的电力电缆故障测距仪第一次应用,瞬间找到30多个电缆故障点,解决了之前需要掘地三尺工作一周的问题,当时的兴奋仍记忆犹新。“真是神探!”在场的技术人员感叹道。由此,徐丙垠的“神探”之誉声名大噪,订单也纷至沓来。

徐丙垠一直坚持“跟踪前沿、突出特色、校企合作、落地生根”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公司服务社会能力。随着一个个高科技产品的不断问世,“科汇”在中外市场上声名鹊起,市场占有量达到40%,位列全国第一,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作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汇公司吸引了600多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在淄创业,促进了当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与山东山博电机集团共建军用特种电机研究院,研发了8个系列永磁特种电机并批量生产,加快了中小型军用特种电机系统的国产化,新增产值超过7亿元。

经过30余年的创新发展,科汇公司被共青团中央和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市值达到3.6亿元。他也获得了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等荣誉。

从最初的6万元到3.6亿,从工程师到企业家,徐丙垠让一批批科研成果落地应用,实现了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又完成了科研成果从“1到100”的跨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家精神。


勤筑教学之路:从企业家到“两栖教授”


1994年,切身体悟到人才匮乏问题,创业伊始的徐丙垠,又做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重要决定:到山东理工大学任教!同时挑起产业报国和教书育人两副重担,成为跨越校园内外的“两栖教授”,把生产问题带到高校去,把前沿技术引入产业来!由此,他开启了科技报国的第二次实践。

来到山东理工大学后,他牵头成立了电气新技术研究所,2001年,在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了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中心。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学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2018年,电气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2021年,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是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的电气工程学科。

“我既喜欢做研究又喜欢跟人分享研究成果,只有教师这个职业才能同时满足我这两个特点。”徐丙垠笑着说。正是对教师职业的这份热爱,从教30年来,他不管多忙,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甘洒汗水育桃李,为国家培养人才。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教授《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本科专业课程,同时也培养了数百名优秀硕博人才;他带领学生做科研,要求学生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出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他利用“两栖教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他捐资设立“科汇奖学金”,连续16年为600余名研究生发放奖学金300余万元;他捐资500万元为学校建设“智能研究中心大楼”,又规划出资500万元用于建设新能源储能应用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配电网科研与试验基地……

徐丙垠的这种无私与热爱,也感染并影响着身边的人。2017年,他带领的“智能电网研究院教师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团队中“群星闪耀”:1人获评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1人获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18年以来,团队有20人次获校教学优秀奖,2人获校最美教育工作者,1人获校最美教师,3人获校“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同时,他非常重视知行合一,积极引导教师优化课程体系,融入先进理念和最新科研成果,沉下心来教书育人。在他的带领下,4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等多项教学奖励。在他的积极推进下,201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让全新的OBE理念和课程思政落地生花。

“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要实现‘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这是徐丙垠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工作理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之间转化的关键是产学研融合。作为“两栖教授”,他化身产学研融合的桥梁,积极推动科技、人才、创新互为循环、互为促进,书写着“三个第一”转化的生动实践。今年7月,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山东省教育厅遴选了一批具有时代印记、重要活动印记、重大事件印记的教师典型,呈现40年来山东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徐丙垠榜上有名,被确定为参加“‘大道师者’——庆祝教师节40周年”宣传展播人员。


深耕创新之路:从“神探”到“管家”


徐丙垠是我国最早从事配电自动化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30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电力线路故障监测与配电网自动化新技术研发,承担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计划项目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6项,并先后获评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十大杰出留学科技专家、山东省劳动模范,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90年代,徐丙垠被称为红色电网的“神探”。当时,国内的检测理论和方法无法满足电力企业对故障定位的精度要求,他提出了基于暂态电流行波的在线故障测距原理,发明了暂态行波信号的超高速“无死区”连续记录技术,实现了对电网的精准“把脉”。这项技术不仅能“上天”把脉横跨长空的高压线,而且能“入地”探测穿梭地下的电缆。

他主持研制的T系列电力电缆故障精确定点仪、路径探测仪、护层故障探测仪、市话电缆故障智能测试仪等系列电缆故障测试仪器,已在国内推广应用10000多套,生产的装置在全国近3000个变电站推广应用,覆盖了包括西电东送、青藏直流、三峡外送等国家重点工程在内的60%以上的输电线路,同时在阿根廷、马来西亚、墨西哥、南非、英国、沙特阿拉伯、印度等国家推广应用。相关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将行波测距技术写入《IEEE C37.114电力线路故障定位技术导则》。

随着绿色电力的发展,徐丙垠又化身为绿色电网的“管家”。他带领团队研制开发的SRD系列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可使电动机平均节电率达20%以上,一年可节省全国用电量的5%,相当于整个英国或韩国的用电总量,使我国在开关电机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同时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的节能型产品。相关项目获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徐丙垠主持下,团队研制出XP系列暂态选线保护与故障定位装置,定位正确率超过95%,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了供电安全性与可靠性。另外,新型电力系统设备通信的IEC61850标准、新能源接入配电网的同步定频控制和防孤岛保护、配用电分布式储能协同规划、低压配电网电弧与漏电故障检测等研究也走在了国际前列。

不管角色如何转换,科研始终是徐丙垠一生的事业,而智能电网建设始终是他的初心与使命。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加强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提案。这一提案得到省市有关部门重视,淄博市率先建立智能电网研究基地,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迄今为止,他持续致力于以前沿技术解决电网继电保护痛点问题,不断提升电网输电侧故障定位精度与恢复效率,提升配电侧通信可靠性与故障自愈能力,提升用电侧用户人身安全性与线路防火灾能力,为全面推动智能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分布式光伏和储能装置实现不间断供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徐丙垠说。30余年岁月激荡,昔日孤勇无畏的少年已是耳顺之年,提及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眼中仍闪烁着炽烈与澎湃。直到现在,他仍保持着每天上午关掉手机静心学习研究的习惯,为全面推动智能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就像一束耀眼的电光,在创新的大地上闪亮;他又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在科技报国的天空中画出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邱晨  编审:廖君华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 技术支持:淄博百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