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者风范

李长玲

最美教师
作者:国睿 来源: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4-09-04

李长玲,女,196911月生,19917月参加工作,教龄33年,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全国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与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专家,多家CSSCI期刊审稿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学校双百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上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信息管理与传播交叉学科排行榜第52位(榜单共563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情报学方向带头人。

从业三十余载,“长学问道育桃李,玲珑心思启智慧”成为她治学育人的心迹历程与真实写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6、省级课程建设2,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SSCICSSCI论文100余篇,助力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快速发展;主讲课程《信息检索》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资源共享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推动了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平的创新提升;指导5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4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项“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14学生考取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其中5名学生博士毕业回校工作,促进了学术、教育事业薪火相传。



长学问道育桃李 玲珑心思启智慧


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是通过科学文献与网络信息的计量分析来达到科学评价的目的,是情报学的核心、基础研究内容。当前,正是大数据时代、高校“双一流”建设阶段,科学评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等学校的许多决策都需要用科学评价做支撑,如人才评价、机构评价、学科专业评价等。图书馆李长玲教授一直致力于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领域的理论方法研究、教学与实践工作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扎根科研  长学问道


李长玲持续关注国内外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深耕,始终把握前沿研究方向。先后申请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跨学科知识流动中学科势能动能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研究”、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跨学科潜在知识生长点识别与创新趋势预测研究”、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量化和质性数据的跨学科合作行为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学科评价研究”。科研项目始终聚焦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领域,学术论文选题随着科研项目主题从学科评价、学科交叉评价逐步转向跨学科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跨学科专业知识整合,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李长玲的相关研究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探讨跨学科背景下学科及科学发展的关键、紧迫、复杂问题。除了主持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得国家级与省部级奖励5发表SSCICSSCI论文100余篇。她受聘为全国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与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专家、多家CSSCI期刊审稿专家,多次受邀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知网等高校、企业组织的大会上作主旨报告,助力了我校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快速发展。

如果把科研成果比作丰收的果实,那么李长玲的科研精神就如同那和煦的阳光和丰沛的雨露。她认为,“科研就像生活一样,困难一定会遇到。但确切地说,不是困难,是挑战,只要付出了,就会有收获和突破。”夜晚、周末、寒暑假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屏幕前永远有一堆待查阅的研究资料,脑海中总在构思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她将科研视作一种生活方式,从事科研工作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她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学术的深情奉献。有青年教师问您已经取得了如此多的成果,为什么还要不知疲倦、执着于科学研究与项目申请”李长玲的回答深刻而坚定:科研的初衷是兴趣和爱好,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方面是作为导师对学生的责任,许多同学有报考博士的愿望,那我就必须要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对他们的前途负责任;另一方面是作为成员对学科、对学校发展的责任,只有每位老师把科研做好,学科和学校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对待科研的坚持与责任感、使命感,使她不断取得新突破,激励着她的学生和同事们,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精益求精  潜心教学


李长玲不仅在科研上造诣颇深同时也不忘教师使命,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工作心,精益求精,潜心教学,持续将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不管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教学,她都注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主动思考,最终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在教学模式上,创新性提出一目标(人才培养)、二统一(育人+育才)、三协同(课堂+网站+实践)、四融入(职业素养等融入教学)、五成果(教学成果)的一二三四五课程建设体系,构建完(完善教学内容)、创(创新教学模式)、拓(拓展教学路径)、改(改革考核方式)、提(提升教师水平)的五字诀课程方法体系。

正因为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与创新,她主讲的本科生《信息检索》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育部资源共享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主讲的研究生《信息计量学》课程,先后立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学校信息计量与评价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此外,她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学校教学质量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学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做更好的自己,这是家长、老师、学校、国家共同的责任。”从站在三尺讲台那一刻起,她的教学生涯就一直在圆梦——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如同用圆规画圆——脚在动,心不变


春风化雨  桃李满园


李长玲始终坚持立德于形、春风化雨的言传身教,影响与培养学生。作为研究生导师采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材与前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模式“组会互相学习督促—单独指导创新与细节—提高科研学术素养”的组合式培养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导学生坦诚(做人)勤奋(做事)严谨创新(做学问)。

她指导学生做科研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高度严谨、踏实用心。学生审阅论文时,大到论文的宏观框架与行文逻辑,小到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位置与选择,都要反复推敲,精雕细琢,确保在学术研究与语言表达上的高度规范经过她精心指导、修改并同意投稿的论文100%会被高质量的期刊录用,她指导的研究生在学期间人均发表SSCICSSCI期刊论文3.6。正是她每个细节的高标准、严要求,奠定了学生们扎实的科研素养使学生在学术研究等方面获得长足进步与持续发展

凝心聚力修师德,全心全意育全人。李长玲执教至今,培养的14名学生考取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5名学生博士毕业回校工作成为同事。指导5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4篇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项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1人获山东省优秀学生等荣誉。

学术上的严谨并不意味着生活中的严厉,李长玲在生活中温和亲切,与学生打成一片。常听她的学生说:“李老师具备充足的耐心和关怀,与我们亦师亦友,愿意倾听我们的困惑,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我们理解和建议。”她还经常组织学生们登山、骑行等户外活动,也经常自学中医、心理学知识与学生分享,释放青春活力、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李长玲扎根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领域数十载,以行动和责任坚持做好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者和领路人。“长学问道育桃李,玲珑心思启智慧”,这是她治学育人的心迹历程与真实写照。


编辑:邱晨  编审:廖君华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 技术支持:淄博百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