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站上满是粉笔灰的三尺讲台,每当我回想自己二十四年的教育生涯,总是心潮澎湃,又感觉重任在肩。作为一名高校工科老师,我一直以“智慧育人”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座右铭。我知道,每一个理论、公式背后都蕴含着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而每一个学生都像是一片未经耕作的土地,等待着播种、灌溉与关爱。如何在数字时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是我必须解决的难题。
播种:教育田野技术革新
六年前,我班上有个叫徐成成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点燃他对《运动控制系统》的兴趣,他对相关理论总是一知半解。为了能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第一次尝试将科技与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我用虚拟仿真技术让苦涩的理论、繁琐的公式变成了一条条色彩艳丽而又灵动的曲线,摸不着、看不见的深奥知识变成了动态、直观的波形。徐成成借助MATLAB虚拟仿真软件,看到的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电机从空载启动到多次带载调节的动态过程,以及每时每刻的电机转速和电枢电流。他的眼睛第一次在《运动控制系统》课上闪烁着光芒,那一刻,我知道,新的学习理念已经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生根:创新探索扎根实践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教室变成了一个小型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小小的探究家、科学家。我们采用JIGSAW拼图法划分小组,按照目标组织课堂学习。为了将社会、行业需求融入教学,我把我们团队的科研成果以及团队科研项目转化成一个个教学案例,创设情景,让学生将其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和仿真分析。辩论、讨论成为课堂的常态,我的角色也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徐成成和他的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运动控制系统》不是死记硬背的原理、公式,而是一种可以触摸、可以仿真、可以实验、可以感知的学问。
发芽:迎风挑战破土而出
这种教学的变革,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怎样做好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怎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面对这些挑战,我继续探索。我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大国重器联系起来,例如,将课程问题与电动自行车的定速行驶、私家车的自适应巡航、中国高铁的高速行驶、北斗导航的准确定位、中国弹道导弹的攻击精准度等学生熟悉的、喜爱的内容相关联,使他们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国的自豪感、生活的科技感。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开花:课堂革命共鸣认可
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经过多年的创新与实践,我总结出了一种更加适合学生的“BOPPPS+双PBL”的“三段五环七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微课预习、诊断,课中导、析、探、论、评五个环节打造高阶课堂,课程思政潜移默化贯彻其中,课下,学生借助省级一流的SPOC网站进行拓展巩固、提高。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虚拟仿真能力,我根据时代背景和企业需求,紧扣行业企业发展前沿,用4年多的时间研制了32个虚拟仿真实验及平台,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在核心期刊发表10余篇仿真类教研论文。该教学模式被山东教育卫视专访宣传,学习强国关于该模式的报道阅读量超过630万人次,我在全省教育信息化会议上面向全国同仁进行了展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结果:智慧育人硕果累累
灿烂的教改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教学之果。在2019年的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上,徐成成以他对电机控制的独到理解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同年获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三等奖,之后考入吉林大学通讯工程学院硕博连读。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枚枚奖牌那么简单,它代表着从不懂到懂得,从放弃到坚持的转变,也代表着新的教学模式探索的成功。我任教的班级获专业类竞赛省级以上奖励40余项,考研录取率达到35%,创历史新高。
在不断耕耘中,我也收获了“山东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同时还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实现了山东省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主讲的课程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这是对高校老师的信任和鼓舞。我们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用新思想、新方法浇灌每一颗种子,等待它们成长为参天大树。每一次课堂上学生眼中的光芒,每一次虚拟仿真实验中的惊喜,都是我坚持的理由。在这不断变化的时代,我的每一步或许都微不足道,但我深信,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的森林播种。岁月流转,每当看到我的学生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绽放光芒,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份耕耘,这份执着,是我的师者本色,是我无悔的从教之路,更是我追求的诗和远方。
(此文获评山东省教育厅“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优秀征文)
编辑:邱晨 编审:廖君华